8858cc永利官网(皇家)俱乐部-official cooperative partner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  资讯中心 > 行业聚焦

钢铁行业加快推进节能降碳工作 有望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

阅读:25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2024-07-26

     7月20日,“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在北京举办,多位专家探讨展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的绿色转型之路。其中,确保超低排放改造收官、推动极致能效工程以及参与碳市场建设等成为行业专家关注的重点。

     与会嘉宾表示,钢铁行业超低碳排放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工作重点由重点区域转向非重点区域、将对剩余20%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采取差异化措施。此外,钢铁行业仅次于发电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接下来也将加快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之中。

PART.1

超低碳排放改造进入收官阶段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43%的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39%的产能完成重点环节改造,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排放绩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2018年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2023年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 PM2.5平均浓度下降 24%,产能最集中的唐山、邯郸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30%。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空气质量7个“后十”城市全部“清零”。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在会上表示,超低排放打破了原有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观念,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污染防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作用。据测算,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时,在抵消掉末端治理增加的碳排放外,还可协同减少1%-2%碳排放量(4000万吨左右)。改造后,企业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厂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集中度、先进产能占比明显提升。通过改造,拉动社会有效投资超6000亿元。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利润率是其他企业的2.6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指出,超低排放改造推行四年来,我国烧结装备大型化、装备现代化及装备结构性优化成效巨大,同时加快了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且对超低排放稳定达标具有隐患的步进式烧结机的淘汰进程,从政策角度倒逼企业加速装备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5年钢铁能效标杆水平产能占比、吨钢综合能耗下降、节能降碳改造量等一系列量化指标。

     “要如期完成‘十四五’下降13.5%的目标,后两年每年需要更大压力。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这是近三年来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外公布能耗强度降低目标。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渐降低,主要生产工序能耗达标率逐步提高,但达标杆比例距离国家要求存在巨大差距。”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能源处处长郜学指出,“全流程能源效率提升是钢铁行业目前减碳的优先工作。”

     “前不久,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了‘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控制不力的问题,特别指出一些钢铁企业批小建大、违规新增炼铁产能,甚至未获审批即建设运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泰表示,被点名的企业要抓紧整改落实,其他企业也要引以为戒,对照开展自查自纠。“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基于效益、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的产量调控政策,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钢铁企业发挥产能,逐步压缩落后产能空间。”

     “新形势下需要更多差异化政策的支持与激励。”黄导指出,根据钢协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新形势下,钢铁企业面临一些经营压力,在投资方面更希望投入产出达成平衡。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建议要继续推动并加强对环保绩效创A企业和区域污染治理优秀钢铁企业的差异化支持政策。

    “钢铁超低排放改造距2025年底收官仅剩一年多时间,全国80%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拟定目标任务是不变的,剩余20%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生态环境部将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刘炳江表示,目前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收尾工作,工作重点由重点区域转向非重点区域。

     对此,刘炳江指出,在这种形势下,钢铁行业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企业改造应正视短板,做到“企业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实施真工程、管理水平真提升”。生态环境部也将“一把尺子量到底”,不鼓励加严标准,也绝不会降低标准。同时,改造一定要长远系统考虑,优先采用源头治理、结构调整、清洁运输等措施,不可过度依赖末端治理,要做到减污降碳协同。

PART.2
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三周年。当前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容预期强烈,将在电力行业基础上纳入更多高排放的行业企业,而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重点排放行业或首当其冲。

     生态环境部组织最新编制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也指出,中国政府将持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综合考虑行业的碳排放水平、数据质量基础、减污降碳协同、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因素,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

     “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是提升全国碳市场有效性、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占国内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5%左右,“通过扩围,可以丰富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提升市场活力,落实更多企业减排责任,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此前也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开始,钢铁行业的企业将开始报数,进行月度存证。严刚指出,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大,是仅次于发电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行业。同时,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复杂,企业间排放水平差距大,如工序环节和中间产品繁多、不同企业工艺流程差异大、涉及生产工序多少不一、碳排放水平差距显著等。此外,钢铁行业数据质量管理也面临更大挑战,即工序级产品产量、二次能源等活动数据计量和管理水平仍有差距,包括分工序计量设备配备不完善、盘库存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混合煤种判断困难等。

     郜学表示,根据碳核查相关资料及不完全统计,纳入碳交易试点的钢铁企业涉及粗钢产能约占全国粗钢产能的七分之一。钢铁企业需要分两步走,积极应对碳市场挑战。纳入初期需要加强碳管理、碳诊断、碳交易的相关工作,包括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规范企业内部碳排放统计核算管理;建立管理台账;证据留痕,做好数据溯源等;纳入后期则要形成低碳统领运行模式、智能碳管控模式、高效碳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碳金融模式。

     严刚认为,钢铁行业要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提前谋划碳资产管理。一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重视企业自身数据质量管理,明确重点排放单位负有主体责任,是第一责任人。二是摸清碳排放底数,夯实数据基础。摸清、摸准企业在各个重点工序环节的排放情况,对企业碳排放现状“精准画像”,评估企业碳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识别碳减排关键工序。三是加强工序级碳排放核算关键参数统计计量和检定校准,包括开展燃煤等化石燃料煤质实测;提高铁水、粗钢等工序产品产量、工序二次能源消耗量及含碳原料消耗量等数据的计量统计水平等。四是建立企业内部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设置专人专岗负责碳排放数据管理、月度存证、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及交易、履约。五是优化配置碳资产,提前制定交易和减排计划。将碳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将碳市场工作融入生产决策各环节,并根据碳市场动态和自身排放情况,制定合理的履约策略,包括购买碳配额、采取减排措施等。

XML 地图